积跬步至千里——记重庆市古籍普查十年历程
时间:2016-09-03 14:23 来源:未知 作者:admin
重庆图书馆工作人员在进行古籍普查
周道霞
自2007年国务院下发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》开始,重庆市就启动了全市的古籍普查工作。至今年,重庆市古籍普查基本完成,为其他省市古籍普查工作提供了借鉴。
缺乏专业工作人员
全国古籍普查工作启动后,重庆市立即启动了全市的古籍普查,通过前期调查反馈得到的数据,重庆全市的古籍藏量在10万种100万册左右。其中,重庆图书馆藏量为4万多种45万册左右,北碚图书馆2万种18万册,西南大学图书馆1万余种16万册,仅这3家图书馆就占了重庆市古籍藏量的近80%。要完成这些古籍的普查工作,难度相当大,因为当时重庆全市的专业古籍工作者不足10人,各区县图书馆95%以上没有固定的专业古籍从业人员。
人员培训成了当务之急。古籍普查人员需要有一定的古籍专业知识、能够鉴定古籍版本、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,还需具备目录学等多方面的知识。在短时间内要完成相关培训几乎不可能。重庆市古籍保护中心只好从多方面下手,除在本地开展培训外,还派出人员到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和全国各地学习。即使每年都在进行相关培训,但有些人员培训后因调离古籍管理岗位或身兼多职等原因,没能很好地完成相关古籍管理工作。因此经过近两年的实践,完成的工作量仍然远远达不到目标要求,而且普查工作质量也得不到保证。
重新调研制订计划
从2011年开始,重庆市古籍保护中心及时调整工作思路,重新对全市的古籍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,发现难以完成任务的重要因素还是在人员方面。中心根据这一情况重新制订了工作计划,按照地区方位、古籍藏量划分片区,在兼顾中心本身任务的前提下,分期分批派出专业人员到各古籍收藏单位协助进行普查登记,从古籍扫尘、除虫、解包,再到如何上架排序等,一边亲自操作,一边指导当地管理人员。在时间上则以季度为时限,再细化每个月的任务完成量。对一些藏量较大的单位,如万州区图书馆古籍藏量有2700余种3万余册,中心人员用了近1个月的时间才完成著录;对专业人员相对完备、古籍管理比较规范的高校和博物馆等单位,工作人员以指导著录、实地审核为主。
重庆市区县众多,很多地方交通不便,不仅为普查工作带来很大困扰,对中心下派人员的体能也是一种考验。比如到奉节、巫溪需10多个小时的车程,到秀山、黔江、万州、开县等地也要4个多小时。然而,普查人员不畏严寒酷暑,常年奔走在各个区县,经过近两年的努力,终于完成了全市33个区县图书馆的古籍登记著录工作;2014年6月正式出版了《重庆市33家古籍收藏单位古籍普查登记目录》。至此,重庆市成为全国第一批完成出版古籍登记目录的单位之一。
在完成33家单位普查工作的基础上,重庆市古籍保护中心再接再厉,计划2017年完成重庆市第一部碑帖拓本类登记目录与图录的出版工作。重庆图书馆所藏碑帖3800余种(件),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高度重视下,近年来派出多位专家在重庆办培训班,并对重庆图书馆馆藏碑帖拓本进行了鉴定与编目指导,基本摸清了重庆图书馆馆藏碑帖拓本的大致情况,为下一步编纂《重庆图书馆藏碑帖拓本登记目录》与《重庆图书馆藏碑帖拓本善本菁华图录》的出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摸清家底培养人才
重庆市通过近10年的古籍普查工作,摸清了自己的古籍家底,全市共有古籍4万余部50余万册,普查成果也逐渐展现。
从2008年至2015年,重庆市共有266部珍贵古籍入选《国家珍贵古籍名录》;重庆图书馆、北碚图书馆、西南大学图书馆、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4家单位被命名为“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”。
经过近10年的努力,重庆市各级领导对古籍保护的重视程度得到了普遍提高。在人才培养方面,重庆图书馆(重庆市古籍保护中心)不惜资金、时间,每年都会选送一批专业人员到国家中心或其他地方进行学习锻炼,培养出了一批古籍保护人才;近年来还引进相关专业的博士、硕士10余名。在古籍修复方面也得到了国家中心的高度重视和支持,2015年3月“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重庆传习所”正式揭牌,聘请修复专家赵嘉福为指导老师,该传习所为重庆市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,成为培养重庆市古籍修复人才的重要基地。
注: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,均为原作者的观点,不代表收藏界的立场,也不代表收藏界的价值判断。
责任编辑:admin